主题: 撒尼童谣村庄——蓑衣山

  • 辞年旧梦丶
楼主回复
  • 阅读:22050
  • 回复:1
  • 发表于:2016/8/11 11:58:48
  • 来自:云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石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在石林,有一首著名的童谣叫“玩月亮”,歌词是这样唱的“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蓑衣山和麟马洞村的小姑娘小伙子们,在长满栗树的放鸡山,大家赶紧来、大家赶紧来,赶紧来跳舞”。

这首童谣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充满着诗意与烂漫的格调,优美的旋律让这首歌常唱不衰,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走进了彝族人聚居的村村寨寨,也走入了今日学生们的课堂,成为学校推广的经典歌曲之一。

2015年6月13日,是世界自然遗产日(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也是“石林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走彝乡,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第一天,在这样有意义的日子里,文联9个协会的会员集体外出采风,采风的第一个村子就是蓑衣山。

蓑衣山是长湖镇的一个村委会,包含大、小蓑衣山和塘上三个自然村,距离县城25公里,属于石林风景区的特级保护区(A区SLT—01),村子因与红河州弥勒市的西三区接壤,这里的文化不仅代表着彝族撒尼文化,也有阿细文化的缩影。






蓑衣山原来属于板桥镇,后来划归长湖镇,村子在文笔山脚下,植被保护得很好,我去蓑衣山去得最多是2014年的春天。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防火最严峻的关键时刻。这里是我们单位的防火点,单位每三个星期就要轮一回岗。轮到我们去防火时,我们除了值好班,就喜欢到山上去采各种各样的野菜,这里空气湿度大,所以野菜多,草药也多。








蓑衣山与我老家维则村山连山、水连水,我从小就看着蓑衣山的文笔山长大的,可原来的我对这里的了解却如同荒漠。值班期间,村子正在大规模的搞新农村建设,一直想找时间去看看建设的各种项目,但最终来去匆匆,除了防火点和村委会两点一线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去过。直到这次文艺工作走基层,才让我真正走进了蓑衣山。






最早的居民——神话传说与历史




村庄的历史,最早要从黑牛家说起。黑牛家姓糯(彝族撒尼语言)汉语为“毛”,传说中这户人家与彝族撒尼人的秦土司家是一个年代的,当时的势力虽然不如秦土司,但可以看出,这家人的势力也不小。关于秦土司,不少文献中都有记载,秦土司的继承人、美丽而妖娆的元贞、庆姐两姐妹被军队剿灭以后,秦土司家的旁系带着残余势力退回到小圭山的封地居住。我想,人们说的黑牛家的势力与秦土司家不相上下的时候,应该是秦土司退回到小圭山以后,但不管怎么说,说明当时的黑牛家的势力也是屈指可数的大户。如此推算的话,黑牛家生活在蓑衣山的时间应该是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到现在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整个蓑衣山村都只有糯家一家人,这家人从来就没有分过家,是一个很庞大的家族。蓑衣山这一名字的来源,就和这家人有关系。大家知道,在农耕社会,蓑衣是夏日里不可缺少的雨具,尤其是撒尼人居住的村子,耕种庄稼有时要走很远的路,带着蓑衣出门,不仅防雨,穿着身上还保暖。因而夏日里人们出门干活、放牧,习惯性的都要披一件蓑衣在身上,以防炎炎烈日下说变就变的天气。据老辈人传说,糯家人出门干活,到了干活的庄稼地边,每个人把身上披着的蓑衣脱下来堆在一起就会堆成一座小山,蓑衣山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从蓑衣山这个有着极大幻想性空间的名字,今天的我们就可以猜测到这户人家的庞大。糯姓人家除了人多,牛羊牲口和鸡猪也多,他们家养的羊,放出圈门以后,文笔山半个坡半个坡的都是,家里仅仅用来耕地的壮牛就有72对。72对壮牛为他家带来了堆满楼上楼下和晒场上都堆不下的粮食以及成群的小牛。他家的72对壮牛是他家最大的财富,看过这些壮牛的人呀,没人不爱,没人不疼。

主持这个大家庭的族长是一位性格暴躁而心底狠毒的人。他说的话,家里人从来不敢有异议;他做的决策,家里没人敢反对,就是年迈的长辈见了他也要赶紧低头,牲口见了他更要赶紧绕道走。这样的人,家里人最怕的还是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不顺心的时候,家里的人和牲口都要赶紧躲得越远越好,最好是让他看不见、想不起来。家里人怕他,家中养的牛马牲口更怕他。这个狂暴的人对家人都这样,对外人就更不用说了。他的暴行传到天庭,负责监管苍生的天神发怒了,人们灭不了他,自然有天神来灭,天神决定惩罚这家人。 






这一年从春天开始到夏天,天气一直持续干旱,土地都被烤成了乌龟壳,想要翻犁都犁不起来。即便是这样的天气,这家人和牲口在族长的呵斥下也不闲着,人们不闲着,壮牛们就更不准闲着了。一天,这位性格暴躁的族长监督着家人赶着渴得嘴巴在冒烟的72对水牛出门犁地,地里,被太阳烤得坚硬的土地难于翻犁,此时,又饥又渴的牛怎么都使不出力来。浑身乏力而饥肠辘辘的72对牛呀,从早上太阳出来就一直忙到晚上太阳都落山了还在忙。整整一天,这72对壮牛,没有一对牛拉下一点点的大便或小便。家中的毛驴看到这一情况,伤心得叫不出声,却只会默默掉眼泪。

72对牛耕地耕到月亮升起来,才在毛驴的带领下趁着朦胧月色回家,走到岔路口的时候,饿得昏头涨脑的毛驴问主人该从哪条路走?暴躁的主人大骂毛驴,天天走的路都还要问,这样的毛驴,养着还有何用,于是话落刀起,毛驴顿时躺在了血泊中,毛驴身上淌出来的献血染红了一大片土地。

这位性格暴躁的族长才杀了毛驴回到家中,家中的大黄狗出来迎接,看到天天走在最前面的毛驴不在,便问主人,毛驴去哪里了?主人说,被他用刀砍死了。大黄狗一听,便对主人说,毛驴死在哪里了,它去把毛驴肉吃掉。主人一听大黄狗的话,气又来了,顺手拿起砍刀就追狗,他要把狗砍死。狗一看大势不好,赶紧到处躲,最后躲进了母鸡下蛋和孵化小鸡的箩筐里。就在暴怒的族长找不到大黄狗出气时,猛然听到鸡在大喊说,主人主人,大黄狗躲在这里。主人一看是多事的鸡,飞起一刀就朝着鸡砍了过去。致命的这一刀没有砍到鸡,却砍在了灶门前做饭的妻子头上,顿时,正在灶门前忙碌的妻子鲜血直流,直到淌干最后一滴鲜血。

族长的妻子死后,拉不出大便解不出小便的72对大黑牛也相继死去,大黑牛一死,家里的人和各种各样的动物也莫名其妙地死于非命。就这样,这家人的势力那是一日不如一日,几年以后,这家人彻底败了,村中没有人在行走,更听不到鸡鸣狗吠,渐渐地,村子成了一片废墟。这里有好田好地,却没有人来居住和耕种。






塘上是昆明、石林通向红河州的古驿道的必经之地。蓑衣山村被废弃了很多年以后,塘上最初来了几户汉人,这些汉人不敢住在蓑衣山村,便住在塘上,但耕种着黑牛家的土地。这些肥沃的土地把最初进来的汉人养得人人脸上都绽开了花,于是又来了一些撒尼人。撒尼人和汉族在这个村子里一起生活,一起耕种,收获。

几百年过去了,塘上的居民越来越多,撒尼人与汉族之间因为土地和财产纠纷不断,矛盾也越积越深。到了矛盾难于解决的时候,两个民族的头人坐下来来协商。汉族人认为,塘上村子是善于经商的汉族人最先来的,所以,汉族人留下来,撒尼人搬到蓑衣山大村子居住。

就这样,蓑衣山村又有了人家。随着时光的推移,蓑衣山大村子居住的人口越来越多,于是,到1937年左右,又从大村子分出一些人来,才有了蓑衣山的小村子。


解放以前的故事——村中最勤劳的人




解放以前,蓑衣山最有钱的是塘上的保家,保家不仅有丰厚的财产,多年来出过好几任的保长,掌管着蓑衣山的很多事务。蓑衣山山大林密植被好,那个时候,有不少人家在房前屋后养蜂子增加家庭经济收入,这样的副业虽然是家庭经济增收的一个途径,但那个时候的养蜂人家是需要交税的,就像后来的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国民党的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民党时期,繁重的税收是人们的生活陷于困境的最大原因。

因为税收繁重,人民生活艰难,很多没有土地的人只有沦为卖苦力。卖苦力,卖出去的那天,吃的不愁,卖不出去的那天,就只有用野菜充饥。1940年左右,村中有二十多户人家没有土地,没有土地就没有正常的粮食收入维持生活,加之抗战的形式,一般的群众都买不起粮食,就只有找野菜度过荒年,有些人家饿得受不了了,便逃往老竹山(1964年以前属于石林县,现属于宜良县)一代,投靠亲戚谋生,因而,蓑衣山和竹山,有不少人家都是亲戚,两个村子的关系很好。






解放以前,战争不断,国民党统治下的兵役,先是募兵制,后为征兵制,最后是抽壮丁。随着征兵制的演变,今天的我们也可以看出,不断的战争导致了青壮年人口的急剧减少。蓑衣山虽然人口不多,但是抽壮丁出去当兵的人不少,解放以后没有回来的就有十多个。

在老辈人的记忆中,蓑衣山人很少有分家的,分家是家族不和导致的,家族成员之间的不和睦是最让人看不起的。解放以前,蓑衣山村子家庭人口最多的是李华家,全家37人,主持大家庭事务的是李华的大爹。李华是村中最勤劳的人,不仅力气大,人又憨厚老实,做事情、干农活从来不会偷奸耍滑。每天出门干活踏踏实实,不需要有人监督,也不需要家人多说一句话,久而久之,大爹也放心李华,一大家子人吃饭时,别人回来不回来吃饭,大爹从来不管,吃饭时也从来不会为其他人留一份。只要李华是个例外,只要李华没有回来,大爹都会特意为李华留一份饭菜等着他回家。大爹对李华的感情和信任胜过了对自己的儿子。 40岁的李华是一家人效仿的榜样,也是村中年轻人的楷模。

这一年,年富力强的李华生了一场肚子疼的小病。在民间,肚子痛是病也不算病,因为不是很厉害,李华还去地里忙活到中午才回家吃饭。吃饭的时候,因为肚子有点不舒服,李华便喝了一点用草乌泡的酒,酒喝下去没有多长时间,李华自己感觉身体好多了,准备要到地里去干活,此时,李华看见灶台上有几个蚕豆,便拿在手里,一边走一边吃,豆子吃下去没有多长时间,李华突然气涨难忍,肚子疼得脸发紫手发黑地在地上翻滚,不久便痛不欲生地停止了呼吸。

李华是被豆子活活撑死掉的。原来,在撒尼人常用的72样草药中,服用时有很多禁忌,禁忌中,豆类列在第一。草乌无论是用来吃还是泡酒都是好药,但喝过草乌酒、吃过草乌以后,三天之内都不准沾一点点的豆类,这是饮食中的最大禁忌。李华喝了草乌酒以后,接着吃下了豆子,这就是李华致命的原因。










关于吃豆子,民间还在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解放以前的撒尼人,吃豆子的时候,都是前一天熬好以后放着,第二天才敢吃,从来都不会当天做当天吃,豆类植物当天做当天吃是跟着汉人才学会的。

李华是村里的标兵,在他之前和之后都没有人能够超越他,因而,他的一生和善良、勤劳、憨厚以及任劳任怨等代名词连在了一起。李华正因为独特,所以即便他去世很多年了,他的故事还依然流传在蓑衣山的家家户户,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们,应该向李华学习,学习他身上的优点,成为一个家庭中勇于担当的男子汉,最终带领着全家人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

乡村旅游——村寨建设的方向




撒尼人民感谢党!是中国共产党坝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撒尼人民解放了出来。解放,农民翻身斗地主、做主人,没有土地的穷苦人民经过“土地改革”以后,村中居民被划分为地主、富农、上中农、中农、贫农和雇农六个等级,“土地改革”让从来都把土地看成命根子的人都得到了土地。旧社会,没有土地的人过着“上无一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生活,尤其是雇农。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不仅解决了生活在社会底层那些人住的问题,更解决了土地这一命根子,他们对党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比父母都亲。






从解放初期到2010年,村子虽然也有一些改变,但是改观不是很大,村子大踏步的前进始于2011年以后,尤其最近三年,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的变化,始于党的民族政策,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蓑衣山人民紧跟社会进步发展的步伐,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在村委会领导的带领下,拆了影响村容村貌的建筑和道路建设过程中的部分厕所、烤烟房和猪圈等设施,把雨天一脚红泥巴的道路硬化了、把原本臭气腥天的一个个坝塘建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把原本破破旧旧的老房子拆了新建美观而宽敞干净的新房子……

蓑衣山村委会的大寨和小寨经过近三年的建设,人们把一个原本不是很富裕的村庄建设成为了一个充满神奇魅力和活力的撒尼村寨。建好村寨,是为了旅游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脚步的加快,蓑衣山的大寨、小寨将会越来越好,这样的村子搞乡村旅游,交通的便利(326国道、昆河公路、石蒙高速公路、石泸高速都从村子经过)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底蕴就是最好的名片。

别具一格的石头文化




石林的石头由于形成的年代和地质构成的不同而千奇百怪,石林是各种各样石头汇聚的地方,同为石头,大石林的石头和小石林的石头不一样,大、小石林的石头又和糯黑、雨胜村的石头有着本质的区别。原来只知道这些石头,这次去了蓑衣山,才知道蓑衣山的石头和其他地方的石头又不一样。

蓑衣山的石头有着很明显的层次感,在高耸的石头中,你可以看出洪水在退去过程中,遗留在石缝中的层次感,这种层次感随着水位的下降而显示着一种沧桑。

蓑衣山的石头,除了地质和水位的改变而有不同以外,这里的石头还被赋予了活力,有了神性和人性。这里的文化石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以石头雕刻的方式来表现的虎崇拜。虎是彝族人敬畏的猛兽,人们把虎从敬畏延伸到崇拜,并上升为一个民族精神内涵的体现。在蓑衣山村子的后面,有一座险峻无比的石头山,山上石头多,树也多。山奇、石头怪。爬山的时候,我们这群手无搏鸡之力的文化人,得一个拉一个,除了手拉着手,还要腾出一只手来扶着身边的树枝才能往上爬,气喘兮兮中,好不容易爬到山顶,脚酸手抖地还没有把心平下来,突然看到山顶上竟然卧着一只威风凌凌而虎视眈眈的大老虎,正想叫,才看清,老虎是用整块的大石头雕刻的。

真是奇了怪了,在人都难于攀爬的石山顶,这老虎是怎么弄上来的?当我好奇地问村委会的主任时,主任笑着给我们讲了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故事。






现在的这只大老虎不是最老的那只,最老的那只比现在这个要大得多、也威武得多,村里最老的老人都已经说不清楚老虎的年代了,只知道,村里从有了那只大老虎以后,老虎保佑着村里人丁兴旺、吉祥,六畜平安、兴盛。

因为老虎在护佑着村民,所以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一、初二、初三,村里人都会来爬这座山,爬到山顶,拿出春节时家中备下的食物祭奠一下老虎,放几串鞭炮以驱邪贺年。这个时候,年轻人爱来,孩子更是欢天喜地。春节过了以后,每年的虎月虎日,村中主事的还会在老毕摩的带领下,到山上来祭奠老虎,只是,这个时候的祭祀就会简单一些。






原来那只大老虎的面所向的方位,每四年要换一次,预示着老虎要保佑好全村的四面八方,村中无论哪个方向来的危险,老虎都能迎刃而解,化凶为吉。大石头老虎是全村人吉祥、平安和幸福的护佑神。

后来,在“破四旧”中,有一位舍色村胆大包天的愚夫,看不顺眼村中的这只大石头老虎,于是,没有任何敬畏心里而又胆大妄为的造反派,不听任何劝阻,亲自动手把原来的那只大老虎掀倒后翻下山顶砸碎掉。

村里人看到保佑自己村庄的吉祥神被掀翻、砸碎了。这件事情引起蓑衣山全体村民愤怒,众愤难平,于是,这个人只有再买了一只大石头老虎,费工费时又费资金地把如此笨重的大石头老虎搬到山顶来。老虎是被搬到山顶了,但现在的这只远远没有原来那只大,没有那只威猛、霸气。这只老虎搬来以后,面朝哪个方向就永远朝着哪个方向,人们再也没有动过大老虎的位置。

石虎的面是朝着南方的,仿佛在巡视着空阔田野里的一草一木和森林中的一切生灵,万物都是有灵魂的,这只威风凌凌的大老虎更是仪态万分而威严无比,虎的敬仰和崇拜在这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最牛的女神崇拜:在蓑衣山,还有一块最神奇、迷人而让人思绪万千的自然形象石,村里人说,世界上的万物都是从这里孕育的,因而,这块石头是大自然的母亲。

听了这话,大家都想亲自去看看石头的神奇。我们一行人在村委会领导的带领下,顺着一条乡村小道一路走去,在路边潮湿的地方,我们竟然欣慰地看到了秧田草。看到秧田草,同去的人都感到很好奇。为何会好奇,因为在农药出现以前,每块水田周围都有秧田草,水稻薅锄的时候,人们最讨厌的就是这些秧田草,可农药出现以后,在坝区就再也见不到了这样茂盛的、对生态要求很高的秧田草了,所以,能在这里见到秧田草,说明这里的生态保护得很好。






大家一路走一路聊,聊得开心时,也忘记了走路的累,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前面的人说,孕育了大地的女神石到了。听说到了,我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我是唯一一位女同志。看到我的窘迫,大家说,不存在的,也就路边的一块石头而已,想想也是,就走了过去。

说这块石头孕育了大地,是因为石头的形状生得和女性的生殖器一模一样,面对这块造物主或有意、或无意造出来的石头,看的人鸦雀无声,这个时候,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显得苍白,因为这块奇怪的石头和女人的生殖器长得如此惟妙惟肖,像得让人无法形容,只留了一份海阔天空的想象在脑海里畅游。天神造物能够造得如此相像,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因为,无论是形似还是神似,这块石头都会让人无法挑出不足之处。






禁声中,拿着相机和手机的先生们赶紧从不同的方向拍着照片,不同的方向有不同的感觉,等相机的闪光灯闪够了,大家才看着石头议论纷纷。奇!这块石头的形似奇得不是人能有语言来形容和描述的,这样的石头只能留在人们的脑海中来想象。七嘴八舌中,有顽皮的先生从行李包里拿出一瓶矿泉水,顺着一个方向往下倒,水一流,石头活了,活脱脱一个女儿身。难怪村里人说,这里有最牛的女神。

村委会的李主任告诉我们,这里除了女神石的奇怪以外,还有一怪。在只有收音机的那个年头,人们拿着收音机去地里干活,只要走到这里,收音机就会收不到任何信号,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以为是触怒了女神,都会对女神拜上几拜再走。后来,科学普及以后,人们才知道,收音机在这里没有信号,应该和周边的矿物质有关,因为在附近,就是村里人传说中的打铁处。

女神石附近盛产铁矿,人们曾经在这里冶炼铁矿,并把冶炼出来的铁打成各种各样生产和生活用具,也生产过刀和剑等兵器,这里的打铁生意曾是没有土地的村中男人谋生的手段之一。

除了女神石和打铁处以外,这里还有一个小巧而精致的溶洞,相传,溶洞叫“女儿织布坊”。不知哪个年代了,溶洞里曾经架起了一个小小织布机,谁家要织布了,村中姑娘们就会一起聚到这里来,帮着要织布的这家人织布,你帮我我帮你,织布的场景就是姑娘们聚会和谈心事的好地方。

“女儿织布坊”的边上,还有一个神奇的岩洞,岩洞四周是茂密的树林,树林中间,有一个地下水的出水口,地下水常年流淌不断。

相传,在很久以前,村中有位老人生病了,高烧烧得老人的眼睛红得睁不开,嘴巴干裂得起了皮,家人为老人熬了一副又一副中药,任何草药都不起作用,眼看着老人烧得都昏过去了,家里人一边掉眼泪一边忙着为老人准备后事。在家人痛苦的忙碌中,突然听到昏迷后醒过来的老人若有若无而断断续续的声音。仔细一听,原来老人在临终前想喝一口“女儿织布坊”旁边那箐沟里的地下水。






听到老人临终前的要求,家人赶紧挑着木桶直奔“女儿织布坊”挑回一桶水,用树叶一滴滴地把清凉而甘甜的水滴到老人长满泡的唇边,慢慢地,老人的嘴巴开始动了。就这样,严重高烧的老人被清澈而凉爽的地下水救活了,几天后,老人的高烧退了,身体一天更比一天硬朗。就这样,“女儿织布坊”的地下水可以救命成了神话,这里的水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剂药,蓑衣山的人,只要遇到高烧的,都会到这里来跳水回家给发高烧的病人喝,病人喝了这里的水,高烧会自然消退。

听完主任讲的这个故事,我顺着主任手指的方向看了一下,看见神女的附近,确实有一块葱绿、墨绿的树枝遮盖着的地方,想必,那些树下面,就是地下河河水露出地面的地方了,可惜,因为时间紧,去看地下水要经过一段长满烤烟的地,弯弯曲曲绕得有点远。

一边往回走一边还听主任说,即便特别干旱的年份,村中的坝塘全都干涸了,这里都不会干,这个时候,村里人就排着队的到这里来挑水,这种特殊时期,这个箐沟就是一道靓丽风景,也成了村中姑娘、小伙子们偶遇、交流感情的地方,可2010年春天,干旱太严重,村中所有的坝塘干涸了不说,连地下水也断流,村中只有用拖拉机到长湖拉水喝,从那次以后,只要村中的坝塘一干,这里就没有水。

密枝神的诠释——玩月亮




在蓑衣山村,最神奇的文化当数密枝节了。原来,蓑衣山的密枝节也和其他的撒尼寨子一样,过的都是每年属鼠那个月的第一个属鼠的日子,这样的祭祀活动已经传承了数千年。2011年,蓑衣山为了炒作密枝文化,对密枝节实行了创新。也就是说,传统的密枝节,时间一到,村里人该怎么过还怎么过,除了传统的节日以外,结合国家新年放假几天的政策,村里人把每年12月的最后一天规定成对外开放的密枝节,这样,蓑衣山的密枝节成了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参加的节日。






不准女人走进的神秘节日,经过这样的创新以后,到蓑衣山来过密枝节的人就更多了,不仅有红河州弥勒的彝族阿细人,还有昆明、乃至省外的专家学者,经过几年的运作,如今,蓑衣山的密枝节已经成为了蓑衣山神奇、迷人旅游的一大亮点。







蓑衣山的密枝节神秘而独特,使节日显得很地道,这里的密枝节在诠释着很多的彝族撒尼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茂密的竹林神奇美丽。在撒尼人居住的村村寨寨都有竹林,竹林与撒尼人的生活和生产以及食物和密枝节的祭祀是连在一起的,虽然撒尼人生活的寨子都有竹林,但是像蓑衣山村这样茂盛、面积宽广的竹林却难于见到。

其次,密枝林里有泥巴塑了密枝神。在很多村庄,密枝神只是一个概念,一种传说,具体到人的时候就说不清楚了,只能含糊其辞地以村中最勤劳美丽的姑娘,或是勇敢坚强的小伙子来代表,无论村中的密枝神是男是女,说明这个人在村中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别的村子也有密枝神,但只是一种传说,蓑衣山的密枝神是有故事和情节的。







再次,密枝节在还原着原始社会。密枝节产生于原始社会中从女性社会走向以男性为代表的奴隶社会初期,这一阶段,男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开始显露,所以,密枝节在表现着原始社会的一切存在。

最后,密枝节是爱的节日。在密枝节的祭祀书中记载,不到密枝节的时候,密枝神们各自在不同的村子生活着,可是到了密枝节那几天,便是男密枝神和女密枝神一年一度约会的日子。在这个神秘节日中,蓑衣山村请了弥勒的阿细人来表演,表演的内容就是在还原着原始社会的一切存在,在表演中,即便是寒冷而飘飞着雪花的冬日,为了表演的真实,观众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可演员们只穿着用树叶编织的衣服,此时,演员们身上的树叶不是为了温暖,只是为了遮羞。这就是原始社会时期最真实的反映。







蓑衣山密枝节的神奇,是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无法理解和想象的,我参加了一次以后,把照片传在网上,见到照片的人看了都觉得心向往之,于是,约定了年年都去。

《玩月亮》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我原来对蓑衣山密枝节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层,也没有把《玩月亮》这首童谣与密枝故事联系在一起。对密枝节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是这次文化采风活动。在采风活动中,我问了所有参加的专家和学者,以及村中的领导,《玩月亮》这首童谣是怎么来的,可所有被询问的人都不知道故事的始终,我为此感到郁闷。吃过晚饭,别人都乘大巴车回县城了,只有我一个人还留在蓑衣山。天黑了,村中的老毕摩带着我走访了其他的毕摩和村中最老的老人,目的就是为了搞清楚大家都会唱的《玩月亮》这首歌的来源。







6月的蓑衣山,晚上不冷也不热,我和村中的老毕摩出了东家进西家,所有寻访的人,说起《玩月亮》这首歌的时候,他们都道不出个所以然。如果,《玩月亮》这首歌的很多迷惑解不开的话,我写蓑衣山的文章就没有多少看点,为此,我感到郁闷。

我的文章没有了思路,失望中,我和村委会的主任开车回县城。村委会的李主任,前几年是个农民企业家,做生意赚到钱以后,在城里买了房子居住。生意是越做越大了,但心里总会觉得空虚,于是,想好要走的路以后,回家竞选后当了第五届村民委员会的主任,想过过当官的瘾,这是好事,只要对村民用心了,谁来当领导都一样。

我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洗漱以后躺在床上,窗外的月亮很好,我难于入眠,便信步走到窗前,听着楼底下巴江河水在汩汩流淌发出的声音,看着月亮下巴江河边绿树丛荫的小道和小道边安静的小广场,我陷入了对蓑衣山童谣的沉思和联想,突然,我明白了,《玩月亮》这首童谣的来源。







根据这首童谣,我们可以知道,童谣的起源应该和密枝神有关系。蓑衣山村密枝神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在蓑衣山村和麟马洞村之间的森林里,有一个放鸡山,放鸡山上有一块平整的场子。到了晚上月亮出来的时候,两个村子的小姑娘和小伙子们就会不约而同地到这个场子来跳舞、约会,久而久之,蓑衣山村里一个长得温柔、漂亮的小姑娘,爱上了麟马洞村一位长得帅气而勇敢的小伙子,坠入爱河的一对年轻人呀,心里的爱在升温,两情相悦时,姑娘小伙走在了一起。








蓑衣山的小姑娘和麟马洞村的小伙子相爱了,他们爱得情深意切而忠心不二,可是,蓑衣山的小姑娘家嫌弃麟马洞村的小伙子家贫寒,于是,拆散了一对忠贞的情侣。小姑娘被家人看守着不准外出,小伙子见不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恋人,于是,人一天天消沉,最后,因为对爱的绝望结束了生命。

对爱执着的小伙子去世的消息传来,被困于家中的小姑娘彻底崩溃了,小姑娘再也看不到生活下去的一丝勇气,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贞,听到噩耗的小姑娘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追随心爱的人而去。

就这样,这对情深似海的恋人离开了热爱他们的家人,离开了夜夜在一起唱歌、跳舞的小姑娘、小伙伴们。这对视忠贞爱情胜于生命的恋人虽然走了,他们的爱情故事却感动了两个村子的人,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蓑衣山的人过密枝节的时候,祭祀的密枝神是女神,而麟马洞村的人祭祀的是男神。

两个村子,除了密枝节的时候要祭祀以外,为了怀念他们始终如一的爱情,自古崇尚恋爱自由的撒尼人,把他们的故事编成童谣,一辈一辈地来传唱。

对于这首歌,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小孩子的童谣,其实不是,童谣诠释的是成年的男女青年人谈恋爱的一段感人故事。

当我想明白了这些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奴隶社会的构成是由奴隶主、奴隶和平民等不同的群体组成,在生活中,曾经有人告诉我说,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人们认为绝大多数的撒尼人就是平民阶层,平民阶层的人自己耕种着土地,养着成群的牛羊,生活在这一阶层的人只要勤劳,看重的不是金钱,而是爱情和自由。就像撒尼人口耳相传的叙事长诗《阿诗玛》里讲述的一样,阿诗玛不嫁给热布巴拉家,要嫁嫁给自己喜欢的人。撒尼人浪漫的情愫和爱憎分明的性格以及勤劳的秉性才会创造出流芳千古的民间故事。

关于密枝节,每个撒尼寨子都在过,可密枝神是什么,有的是一块石头,有的是一个木雕,可是具体到是男神还是女神时,许多村子都说不清楚,只有蓑衣山和麟马洞村,可以说出密枝节祭祀的故事和由来。








在蓑衣山村,除了最有代表性的密枝节文化以外,原始宗教的遗风很多,山神庙也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这里,三个自然村有三座山神庙,各个村子的山神只负责管理好本村的植物、动物和人,村中人祭祀一般也就只祭祀本村的山神。

三个山神庙分别建在村子中间,说是山神庙,其实只是一些很简单的木头搭建起来的、像棚子一样的建筑,里面供奉的只是一张土地神的画,这张土地神的画像,是从城里的地摊上买的,已经破损的土地神前面,是烧过的香和人们祭奠时的祭品。

山神庙最热闹的时间是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带上家中养的又大又肥、鸡冠长得最好看的土鸡来山神庙前祭拜。祭拜完了,有的回家吃饭,有的就在山神庙前的松树下,几家人围在一起打“拼伙”,东家的菜有东家的味道,西家的菜有西家的独特,如此拼凑起来的菜,你一生难得吃到几回,吃得高兴、喝得尽兴时,菜少了又添上,酒喝了又斟满,吃饱了喝足了,大家才陆续回家,这个时候的撒尼人,大家都在尽情享受着生活的富裕和美满。

蓑衣山的文化采风活动,因为是9个协会的人一起参与,各人站在各自的角度上来看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村民生活的改变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每个人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和发现,对于蓑衣山,我是用文化和文人的角度来看。我想,要是所有参加文化走基层的文化人们,都一起坐下来谈谈、聊聊,知道的知识相互分享,这或许会更加完美一些。

2015年6月26日










作者徐燕晴:云南省民革党员、古滇文化研究会会员

石林县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飞飞猫
  • 发表于:2016/8/16 22:00:03
  • 来自:云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