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吃药是个技术活

  • 人在路南
楼主回复
  • 阅读:504
  • 回复:0
  • 发表于:2013/12/16 15:59:19
  • 来自:云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石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12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姚宏文表示:“药品是一把双刃剑,药物用得合理,可以防治疾病;反之,不但不能治病,还会影响身体健康。轻则可能增加病人痛苦、提高医疗费用,重则可能使病人致残甚至死亡。”

    同时,201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包括合理用药在内的基本医疗素养仅为9.56%,能够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居民比例约为15%。2012年,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或事件报告120万余份。

    呈贡区食药监局的工作人员说,中国人对吃药这事儿确实太不重视。吃饭还讲究个细嚼慢咽、定时定量,吃药就更应该注意了。但很少有市民会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吃药随心所欲。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吃药小习惯,也许就让药效大打折扣,甚至反而伤身。呈贡区食药监局的工作人员为大家梳理了日常用药的常识,但还是要提醒市民:服药需谨慎,咨询医生和仔细阅读说明书最重要。

    处方药绝不能自己吃

    目前,我国的药品大概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大类。处方药,顾名思义,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而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持有医生处方就可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物。

    根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非处方药的包装必须印有国家指定的非处方药专有标志“OTC”字样。非处方药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处方药,红底白字的是甲类,绿底白字的是乙类。自行购买和使用甲类非处方药仍然需要咨询药房的药师,而乙类非处方药相对安全。

    但是,在许多药店里,一些处方药,比如抗生素类也能够买到,这是很危险的。处方药即必须凭执业医师开具的处方才可以调配、购买,并且要在医生、护士、药师及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的监督和指导下才可使用,主要是因为处方药中的部分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生理状态选用,或者在用药前后需要做一些特殊检查。

    因此,擅自服用处方药危险不小,还是到医院听从医生建议,根据处方服药最安全。

    吃药怎么喝水有讲究

    一般情况下,服药时饮水量应以足够将药物咽下为宜。一般片剂150-200ml水,也就是三分之一到半瓶矿泉水的量。胶囊则喝水量大一些,因为胶囊易附着在食道上,如果在食道上破裂,药物溢出有损伤食道的危险。

    还有一些情况需要增加服药饮水量,不是根据药性而是根据病情来定的。比如腹泻时服用口服补液盐、发烧时服用退烧药需要多喝一些水,则是因为腹泻需要补充体内水分,退烧出汗会丧失水分的原因。

    但是,有一些药物服用时要少喝水甚至不能喝水。比如硝酸甘油舌下片,含服时间要控制在5分钟左右,含后30分钟不宜吃东西喝水,以免影响药物吸收。服用止咳糖浆时如果喝水,将冲淡咽部的糖浆,影响止咳效果。麦滋林等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因需要在胃部形成保护层,不要喝水过多,以免影响药物作用。

    只用温开水服药就没问题

    服药用温开水送服最好,牛奶、茶水、饮料中的一些物质会和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在无法判别的情况下,只用温开水服药就不会有问题。

    茶:茶中的鞣酸和蛋白质发生作用可使酶制剂药物失去活性,鞣酸可和洋地黄制剂如地高辛发生化学反应而减弱药效。

    碳酸型饮料(汽水):含有碳酸氢钠、咖啡因、香料或其它成分,这些物质也一样可和某些药物成分发生反应而降低药效。汽水类的碱性饮料及橘子水等酸性饮料均可改变胃肠道的酸碱度,在消化液酸碱度发生改变时也会影响药物的解离度和吸收。

    牛奶:含有较丰富的多种金属离子如钙、镁、铝、铁、铋等,如用牛奶送服四环素类抗生素,牛奶中的这些多价金属离子可和四环素类药物形成难溶解吸收的结合物,影响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

    药品副作用不能小看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吃药治病的同时难免会对身体造成其他的影响,也就是疗效之外的副作用。药品造成的副作用主要有:

    1、肝脏损害,通常抗菌药物吸收后在肝脏代谢,故肝脏易受抗菌药物损害。

    2、肾脏损害:通常药物经肠道吸收,吸收后均以原型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易受到药物损害。有报道25%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

    3、神经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听力、视力、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等。氨基糖苷类对听力的损害已引起重视,我国每年新增聋哑儿3万名左右,50%与药物有关,其中氨基糖苷类药物引起损害者高达83%。

    4、血液系统损害:抗菌药物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可以影响血细胞的生成,致血细胞减少。

    5、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胃痛。

    6、二重感染或菌群失调。

    7、过敏反应,此反应最为常见,如丘疹、瘙痒、过敏性休克或死亡。

    吃药时间不能随便

    一天吃三次的药该怎么吃?三顿饭后吃是正确的吗?

    采用正确服药时间和间隔,是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减少或规避药物不良反应。科学的服药间隔是将一天的24小时除以服药次数,例如一日三次,就是应该每隔8小时服药一次;一日两次即为每隔12小时服药一次。

    如果每日三次,采用早、中、晚的服用方法,即在用餐时间服用,就会使药物的吸收过程主要在白天完成,白天的药物浓度较高,不良反应也就随之增加;而夜间药物浓度会过低,会影响疗效。

    但是也有一些药物有特殊要求,比如降糖药,血糖的高低与进食有关,降糖药服用时需要按照进餐时间进行。

    在掌握好服药间隔的基础上,还应该根据所患疾病及所用药物情况,合理调整服药时间。以补钙药(如钙尔奇D、碳酸钙)为例,宜在临睡前服用,因为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故临睡前服用可使钙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

    判断该饭前还是饭后服药则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制定服用时间,没有特殊要求则统一在饭后半小时服用。但以糖尿病药物为例,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磺脲类降糖药,必须在饭前30分钟服用;阿卡波糖(拜唐苹)则需要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二甲双胍由于对胃有刺激,故需要在饭后服用。

    胃黏膜保护剂(如氢氧化铝)为了形成保护膜,促胃动力药(如吗丁啉)为了发挥其药效,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拉定)为了避免进食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均需要在饭前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由于对胃有刺激,则需要在饭后服用。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咨询医师或药剂师来了解。

    认真看清“慎用”“忌用”“禁用”

    在药品的外包装或说明书上大多都有慎用、忌用、禁用的情况,这些话可不只是说说而已。这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都来自药物临床试验及实际使用中收到的不良反应,是长期、大量的跟踪研究得出,大家可不要不当一回事儿。

    “慎用”是指该药可以谨慎使用,但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用药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

    “忌用”是指不适宜使用或应避免使用该药。提醒某些患者,服用此类药物可能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不良后果。如咳必清,是抑制咳嗽中枢的镇咳药,咳嗽痰多时就应忌用,否则痰咳不出来,会加重病情;又如非那根,怀孕3个月的妇女应忌用,一旦服用可能引起胎儿畸形等。但有的忌用药品如病情急需,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理作用类同,不良反应较小的药品代替,如果非使用该药不可,应联合使用其他对抗其副作用的药品,减少不良反应,尽量做到安全。在家庭用药时,凡遇到忌用药品最好不用。

    “禁用”是指禁止使用。某些病人如使用该药会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或中毒。如心动过缓、心力衰竭的病人应禁用心得安;青光眼的病人应禁用阿托品;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就应禁用青霉素,否则将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死亡。所以,凡属禁用的药品,绝不能抱侥幸心理贸然使用。

    自己搭配药物要不得

    一口抗生素,一口止咳丸,中西医结合治标又治本;风寒感冒冲剂和风热感冒冲剂一起吃,什么感冒都能治;两种降压药一起吃效果更好……把自己当药剂师,凭经验给自己搭配药物的情况很多人都干过。病好了,就觉得自己“聪明”,但实际上自己搭配的药往往都在互相“拆台”甚至会发生危险。

    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不可能了解药物的性质,看到的只是表现出来的疗效。成千上万的中西药,哪些放在一起服用会有不良反应,即便是资深的药剂师也有需要翻阅专业书籍的时候。再加上不断更新的新药,不同的药物含量、剂量、配方。随便给自己开药方是最危险的事情。

    有的西药是绝对不能和中药一起吃的,比如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铁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酶制剂、含有氨基比林等成分的解热镇痛剂、某些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如洋地黄制剂等,就不能与中药同时服用。因为这些西药容易同中药里的鞣质发生反应,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

    因此,中药和西药最好分开服用,如果要同时服用中西药时,切莫自己做主,一定要听医生的意见。即使没有中西药禁忌的情况,服用时,也应错开时间,其间隔时间在1小时以上为宜。如出现不适,要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或药师。

    常见误区

    胶囊剥开吃,药片磨碎吃,丸药化水吃

    饭前饭后随便吃,一天三次想起来就吃

    牛奶、茶水送药抓到什么算什么

    大人的药减减量就给孩子吃

    风寒风热冲剂搅匀了一起喝,中药西药都有才好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