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昆明市民陈女士发现
在滇池路银海山水间小区附近的船房河边
有很多粉红色的卵
怀疑是福寿螺的卵
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了船房河摩根道河段,在河堤上确实看到了很多粉红色的附着物。
有的临近水面,有的则粘在了线缆上,这些附着物都是豌豆大小的卵。
资料显示,福寿螺产的卵是绯红色,而且都附着在岸边,和记者现场看到的情况一致。
随后,记者进行了取样,并送到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进行确认。
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工程师鲁斌查看后,很肯定地表示,这就是福寿螺产下的卵。
经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调查发现,今年进入夏季后,除了船房河,昆明市多处入滇河道和湿地公园都曾经发现过福寿螺的踪影。 “东大河、捞鱼河湿地都有一定的分布。它主要是附着在一些水生植物的茎、柳树的根部、船只、桥墩,闸口上。”鲁斌说。
对于船房河的福寿螺卵,西山区和滇池度假区的滇管工作人员会组织专门的巡查队伍以及河道保洁队伍,进行打捞或者铲除。
福寿螺,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
看着福寿螺肥大,脑洞清奇的网友们想到了消灭入侵物种的祖传技能:吃!
寄生虫太多,不可食用!
福寿螺虽然有个很中国化的名字,但它属于外来入侵生物,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流域。它于1981年引入国内,在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开始养殖,后因肉质太松而失去市场。养殖户纷纷弃养,将其抛进水沟、池塘,不到几年便酿成螺灾。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黑名单”。
它的外观与田螺极其相似,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食用生的或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后,可能引起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在11年前,全国突然爆发出多起因食用福寿螺感染寄生虫的案例,后来调查发现,福寿螺所含的寄生虫比普通田螺要多很多。
据了解,一只福寿螺中就多达3000到6000条。食用福寿螺,必须经过100摄氏度的高温彻底煮透。人类一旦吃了福寿螺感染管线虫,管线虫的寄主会变成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伴有头疼,脊椎疼,视力下降等症状。提醒大家,千万不要食用。
来源:网络
精彩评论 共 1 条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